父母有缺点,孩子才敢聪明 | ||
文║曾奇峰 很多父母,一问到育儿的问题,都是跟“怎么做”有关。可是,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,就算有一本关于“怎么做”的书,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,还是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。而人格健康的父母,根本不需要这本书,就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。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,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? 我总结了20句话,以便大家记住,今天先谈其中的11点。 01.父母是什么人,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。 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胡特说的。 “父母是什么人”指的是父母的人格。 什么样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? 有很多种说法,比如好玩的人,健康自恋的人,粗心而阳光的人等等。 我们说个新的:清爽的人。 这样的人,特点是: 在关系中边界清楚,不黏黏糊糊; 能够自得其乐,不太依赖他人; 处理事情立断果决,不拖泥带水; 也尊重他人的边界,不入侵不破坏...... 如果你问,怎么达到清爽人格的境界呢?所有这类问题,我给一个总的回答。 人格变化只有三种途径: 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[觉察能力],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、想法、愿望和行为,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背后的意义; 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,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; 三是找一个精神分析师。 02. 被抛弃过的,会抛弃孩子; 被粗暴对待过的,会粗暴对待孩子。 让人感伤的是,这样做的动机是爱,因为爱一个人,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。 但是,这是不健康的,没有分化的爱。 健康的、分化的爱,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,成为ta自己。 03. 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倾向的父母, 可能正在制造一个有精神障碍的孩子。 为了避免对孩子失控,过度控制型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。 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: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。 这可能打压孩子以下能力: 对环境的敏感及做出相应的反应; 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。 要知道,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,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,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。 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,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地方吧。 否则,就是邀请了Ta参与,又不让Ta参与,这就使Ta陷入了双重束缚境地。 研究证明,这是制造严重精神疾病的环境特征。 有个关于双重束缚的段子: 有个人养了一条狗,给狗取名为“别动”。 这人经常这样对狗说话:“别动,过来”;或“过来,别动”。 据说后来那只狗疯了。 04. 对孩子的有些“错误”, 特别是经常犯的“错误”,最好延迟反应 因为你的立即反应可能会使孩子对用这种方式“调动”你的情绪和行为成瘾。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:我一发出刺激,对方立即就有反应,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。 05. 家族创伤有时候就像个传家宝。 重男轻女是常见的文化级别的家族创伤。 在不少的临床案例中,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,骇人听闻。 很多女性的一生,毁于这种灭绝人性的文化传统。 让人悲喜交加的是:多子女家庭中,如果有重男轻女的传统,结局往往是女性发展的很好,男性反而很弱。 对此的精神分析解释是:重视男性就是制造了过高浓度的关系,在效果上等于阉割了男性,而被忽视的女性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。 我相信女性并不需要这样“莫名其妙”的所谓好处。 美好的家庭风景应该是:无论性别,你都可以有充分发展自己的条件,包括经济上的和态度上的。 理想的文化环境是:男孩和女孩的权益和权利,不是此消彼长,而是均等,更理想的情况是:都足够充分。 06. 对孩子严格的要求, 可能源于对自己父母的失望, 以及对自己的失望。 对自己满意的父母,不会有哀怨,也就不会要求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。 说的狠一点,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,能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,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,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。 对他人的失望,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:我对你失望,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。 07. 对孩子的不耐烦,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够独立。 辅导孩子写作业,已经是现象学级别的社会问题。 孩子一遍三遍还不会,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: 跟孩子“在一起”的时间超过了阈值,警报响起,父母就会用“不耐烦”在情感上离开孩子。 耐烦的能力,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,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,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,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,他还是他,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。 08. 完美的父母,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。 完美主义者的本质,是人格弱小。 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、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,这种屈辱感会投射给孩子。 60分的父母,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。 完美的母亲,还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。 母亲的“缺点”,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。 创造力,是孩子在幻想层面弥补母亲的不完美,如果母亲“完美了”,Ta就不需要创造了。 09. 父母过于强调什么,就往往会事与愿违。 所以有个开玩笑的说法: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,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不好。 父母过于强调什么的时候,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,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,潜意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。 还有,父母的强调本身,可能是反向形成:有多鼓励,就有多反对。 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,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抛弃自己; 更“巧妙”的地方还在于:是我说的要你去交朋友,如果你真的去了,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,我“被”抛弃的感觉会减弱。 所以你对他交朋友的“鼓励”,就变成了他宅在家里的“陪你”。 10. 对孩子的信任,是健康的冒险。 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。 人本主义的基本信念是:所有人都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。 比如遵纪守法、尽义务、爱人类等等,如果有人不这样,那是因为他的这种倾向被打扰了。 对孩子的不信任,本质上是父母对自己不信任。 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,他们那些反社会的欲望没有被象征化或意识化,于是投射给孩子,就变成了这样的理念:孩子不被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。 或者,父母功成名就的动力,来自要摆脱早年非常糟糕的环境,他们就想当然认为,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努力。 他们不知道,早已时过境迁,那些被信任的孩子,一定会比“雪耻”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战斗力,也更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。 11. 把孩子都当成心理学上的存在, 这就是所谓心智化。 生物学的存在意味着,他们需要水、食物和空气; 心理学的存在意味着,他们需要爱、信任、自由、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。 鲁迅说:我从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。 我们知道鲁迅是智慧而深沉的爱国者,他这样说是为了警醒国人。 这句话改一改,就变成:我从来不忌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父母,这样说,是为了警醒父母。 我这里说的父母不是我们的父母,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。 父母跟孩子的美好关系,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人的原因。 我无意声讨我们的父母,我只是希望我们在父母这个角色上,能够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创伤,向我们下一代传递。 精神分析的任务:让所有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。
|
© 长沙懂你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.dnxlzx.cn 湘ICP备18004843号 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路9号朝阳银座(百脑汇B座)9楼923室 乘车路线:地铁3号线朝阳站,地铁6号线朝阳站,1号出口即到。 长沙高铁南站乘2号线换6号线朝阳站1号出口即到。 电话:18975134800 0731一88539920 邮箱:2683671414@qq.com 工作时间:上午 09:00 — 晚上 20:00 |